标题">
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俄罗斯的苏轼作品译介、思想研究与文化传播》成果评介
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俄罗斯的苏轼作品译介、思想研究与文化传播》(课题编号:HNSK(ZDZX)23-14),由海南大学吕卉主持完成,最终成果形式为专著,结项等级为优秀。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林语堂曾评价苏轼“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此中“人间”的指涉显然超越了汉语文化圈的边界。在世界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格局中,苏轼作为影响人类文明进程千余年的世界级文化标杆,其思想与创作早已成为跨国界的学术焦点。美、英、法、日、韩等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斐然可观,而俄罗斯学界对这位千古奇才、旷世文星、艺术巨匠的持续关注,更使其成为俄语世界传播最广的中国古典诗人之一。
本书以俄罗斯语境下的苏轼研究为核心,系统考察其作品译介、思想阐释与文化传播的历史脉络。通过多维视角展开深度分析。在译介文本研究方面,聚焦阿列克谢耶夫的散文译本、戈鲁别夫的专题译集、古典诗歌选本中的苏轼作品,以及门户网站公开的译者译文,解析俄译文本的风格特质与文化转译策略;在思想阐释维度,以俄国先锋派以及巴斯曼诺夫和戈鲁别夫对苏轼哲学思想的研究为切入点,揭示俄罗斯学界如何从他者视角解读其儒、释、道融合的思想体系,为国内苏学研究提供珍贵的域外参照。
作为首部系统梳理俄罗斯苏轼研究的学术著作,本书不仅全景式地呈现了苏轼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传播轨迹,更通过跨文化的双向对话,深入挖掘了苏轼思想穿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价值。苏轼的国际影响力深远而持久,“汴京梦,古今同”,是对人类文化传承与共鸣的生动诠释。
二、课题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观点
本书共分为五部分。绪论部分系统性地阐述了本研究的选题价值,从译介史、译者译本和出版传播角度对既有研究进行了全面的述评,通过对前人研究的综述,发现留白之处,从而阐明本课题的研究空间。此外,本章还阐述了研究目的与意义,界定了研究对象与内容,并详细说明了资料来源以及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脉络与演进:苏轼文学作品的俄语译介历程”系统梳理了苏轼文学作品在俄罗斯的翻译史,采用历时性研究方法,分阶段呈现其译介轨迹。同时,深入剖析俄罗斯汉学界苏轼研究的学术传统与范式嬗变,特别是21世纪以来俄罗斯苏学研究的新视角与新方法,为读者构建了清晰的学术史脉络。
第二章“理论与实践:诗歌翻译理论框架下苏轼作品译本分析”立足于中俄诗歌翻译理论体系,对苏轼作品的俄译本展开多维分析。通过选取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权威译本进行个案研究,采用文体学分析方法,对苏轼诗、词、文三类作品的翻译策略进行系统考察。研究不仅关注语言层面的转换技巧,更深入探讨译者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理论启示与实践范例。
第三章“认同与解读:苏轼生平的译介历程与思想内涵研究”聚焦俄罗斯学界对苏轼生平事迹的译介历程及其思想内涵的解读。通过文本细读与话语分析,揭示了苏轼形象在俄罗斯文化语境中的建构过程及其思想传播的接受机制。
第四章“输出与接受:苏轼文学作品的传播及其影响”采用传播学与接受理论的研究方法,全面考察苏轼文学作品在俄罗斯的传播路径与影响维度。研究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传播媒介的实证分析,选取典型传播案例进行深度解读,并重点考察苏联时期国家出版社与当代俄罗斯主流商业出版社在苏轼作品传播中的角色定位。在此基础上,运用接受美学理论阐释苏轼文学在俄罗斯的传播规律与接受动因,最终构建起苏轼作品俄译与传播的立体化研究范式。
三、课题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及效率
本课题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其一,融合中俄翻译理论体系,系统探讨了古典诗歌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的辩证关系,以及文化意象转换机制等核心理论问题。例如,以戈鲁别夫译本《荔支叹》为例,通过微观分析译者对历史典故的创造性处理策略,不仅为跨文化语境下的古典诗歌翻译实践提供了范式参考,更在方法论层面拓展了翻译研究的理论内涵;其二,开拓了比较文学研究视域。将俄苏汉学界的苏轼研究系统性纳入学术视野,通过历时性考察不同时期学者的研究范式与学术观点,为国内苏学研究构建了重要的域外参照系。
本课题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其一,翻译实践指导价值。研究提炼出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翻译策略体系,如在文化意象处理方面,以将“鸿雁”意象创造性转化为俄罗斯读者熟悉的“天鹅”为例,阐明文化适应性原则;在诗歌韵律重构方面,总结维特科夫斯基译本采用的“辅音重复”等音韵再现技巧。这些方法论成果为文学翻译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规范化操作范式,对提升中国古典文学外译质量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其二,文化传播实践价值。研究通过实证分析不同传播媒介的传播效能,提炼出学术性与普及性并重的双轨传播模式。这些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对外文化传播战略的实施提供可复制的操作方案,助力构建更高效的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体系;其三,教学研究支持价值。本课题系统整理的学术资源可直接应用于高校翻译专业、比较文学专业的课程建设,为培养具备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优质教学素材,同时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奠定坚实的文献基础。
本课题在社会影响方面的重要体现是推动了中俄学术合作的深入发展。通过积极探索跨国学术交流的有效路径,成功搭建了中俄学者深度互动的平台,增强了研究成果的学术影响力与国际传播力。俄罗斯著名汉学家索嘉威教授以及苏轼作品的杰出译者谢公先生均深度参与其中。即便在病榻之上,谢公先生仍与我通过电子邮件多次探讨《余主簿母挽词》的理解与翻译问题,并将自己最新的苏轼译本跨越万里邮寄而来。墨香犹在,谢公千古。
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海南省社会科学院 版权所有 琼ICP备05002632号
海南省??谑星砩角斐呛?00号省机关红城湖办公区18号办公楼,邮编:571199,电话:0898-65316887